1. 火气重和体寒,热和冷的两个症状为什么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?
  2. 植物神经紊乱在中医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

火气重和体寒,热和冷的两个症状为什么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?

谢邀。我来从临床角度再探讨一下。临床此类患者极为常见。

交泰丸的配方组成有几种,交泰丸的配方组成有几种方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火和寒,热和冷。从常规角度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给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出现,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。

从生理病理角度来看,是心和肾的关系,叫做水火既济,也叫心肾相交。前面有人论述,此处不再赘述。

我再从标本角度来论述此类证候。

1心肾不交证。①下焦虚寒,肾阳不足,既有腰膝冷痛,手足不温,小便清长,遇寒则甚等肾阳不足症状。②上焦有热,心火亢盛。出现心烦易怒,口苦口干,脾气急躁,失眠多梦等上焦有热的症状。两者同时存在。

下焦情况形成原因:⑴现代人大多喜静少动,阳气不得运行全身,造成下焦阳气不足。⑵先天禀赋不足,肾阳虚衰。⑶劳倦过度,耗伤肾气。这几条是下焦虚寒的主因。

上焦情况形成原因:⑴现代人生活节凑快,工作压力大,致使思虑过极,肝气郁结,郁久化火。此种主要为口舌生疮,两肋涨满,心烦易怒等。⑵姿食肥甘厚味,超出脾胃运化功能。久则化湿化热。此种主要表现为口臭口苦或酸臭,大便秘结。

简单的说,两类不同性质的症状同时出现,其实质就是现代生活造就的体力活动少(本虚)与生活节奏快,姿食肥甘厚味(标实)。此为本虚标实证。是现代不少人的生活足迹在舌苔脉象上的烙印。

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
①上焦(头面,口腔等)有火有热,下焦(肾)虚寒。

治疗:用药时要清上焦火同时温补肾阳。

方药:栀子豉汤和上清丸加肉桂,杜仲,寄生等。

栀子10克,淡豆豉12克,黄连6克,黄芩10克,连翘10克,肉桂3克,败酱草12克,蒲公英12克,当归10克。水煎服,日二次。
3

谢邀请。

火气重与寒气并不单独存在,而常常以“外寒内热”,或者“上热下寒”的现象存在,俗称:“冰包火”。

有人说,虽然虚寒怕冷,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,就会上火,脸上起疱,牙龈肿痛,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那是因为表寒过重,虽吃热药,也是“冰包火”,外寒不解,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。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,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“破冰融化”,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,就会火有去处,发向后背去御寒,不再往头面上跑了。

当然也会出现“外热内冷”的现象,因为夏天人体实际上是外热内寒的,人们偏爱吃冷的食物,喜欢呆在阴凉的环境中,所以容易损伤脾胃,引发腹痛,腹泻等疾病,所以就需要吃一点热性的东西来调理一下脾胃。

建议每天早上或上午冲一杯红糖姜茶,整个夏天乃至冬天身体都会很舒服。


有一部分患者到门诊就问大夫“大夫我是阳虚啊还是阴虚啊,我怎么感觉我两个都有啊”,这类患者临床症状上表现为上面口干、嘴边长包、烦躁易怒,但又下肢怕冷、大便稀溏、腹痛喜暖,中医称之为“上热下寒”。

这是为什么呢?中医的五行理论,心属火,肾属水,心火必须下降到肾,使肾水不寒,肾火必须上炎于心,使心火不亢,这称为心肾相交,或者叫水火相济。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,寒气本性是向下走,如果任由它们发展,很明显将会出现“两极分化”,机体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。这个多因久病,思考太多,抑郁,房事不节。如果思虑过度,或者心情抑郁,心火亢盛,就会心神不宁。心火不能向下温暖肾水,就会导致下肢怕冷、大便稀溏、腹痛喜暖等属于肾阳亏虚的范畴。

那么,上下不能交流、身体寒热错综是怎么造成的呢?同理,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,也能造成上热下寒。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,下面我们依次介绍:①清上温下,比如交泰丸就有这种作用,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,黄连清心热,肉桂温肾阳。②在手心有个劳宫穴为心之合穴,脚底有个涌泉穴为肾之合穴,用双手对搓脚心就可达到心肾相交。③子时必须睡觉,因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子时是阴阳相互交接的时候,这个时候必须入睡才能保证阴阳的相互交通,才能保证人体一天气血的流通。


(本文作者: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 郭军主任医师/张继伟医师)

植物神经紊乱在中医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

@中医虎医生说感谢邀请回答!首先,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个诊断是西医扣得诊断“帽子”,前提是在完善各项检验、检查后,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后,得出得诊断。心身医学科或者神经内科大夫也有称本病焦虑症、抑郁状态等。

对于本病治疗,西医一般没啥特别好的方法,有的甚至直接让去看心理医生、精神科医生,因为他们只关注器质性疾病。当然,很多也会常规开具一些抗焦虑、镇静等精神类药品,但本类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多,容易形成依赖性、肝肾损害,还易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等。本质上无法治本,只是简单对症。

中医认为本病属“郁证”范畴,中医辨证以脾虚肝郁证居多,这类患者本身脏器容易郁结,抗压能力差,一旦过劳损伤脾气后,就会加重肝郁,从而出现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。因此,中医治疗也多以健脾舒肝,补气解郁为主,中成药可选取归脾丸及逍遥丸为主治疗。症状重、病程久者,最好口服中药汤剂治疗。另外,推荐一款安全、疗效较显著的抗焦虑的植物药,本药属德国进口,叫做圣约翰草提取物片(商品名:路优泰)。

不过,必须强调,本病毕竟属心理疾患,故药物治疗作用有限,中医所谓“移情易性”精神疗法、转移注意力等亦相当重要,最终还得靠自我调整!


植物神经紊乱的中医治疗需要正确的辨证施治,要分型治疗。

1、心脑血管系统症状:

心慌胸闷,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缓,甚至早博,失眠多梦,头晕乏力,舌淡红或淡白,苔薄白,脉弱。 以上中医

辨证:心脾两虚,

治法:健脾补心,镇静安神。方药:归脾汤加减,或炙甘草汤加减。中成药:人参归脾丸,归脾丸。

2、消化系统症状:腹胀纳差,是有恶心呕吐,嗳气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

辨证:肝胃不和

治法:疏肝健脾

方药:逍遥散加减,

若腹胀纳差,腹泻,乏力明显,舌淡白,苔薄白,脉弱。

辨证:脾虚

治法:健脾补气,渗湿止泻

方药:参苓白术散加减

中医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当以“调”为核心,而且应身心并调。

顾名思义,该病的临床主要特点,一是涉及整个植物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,症状多,病人唠唠叨叨说过没完,医生问哪都不舒服;二是功能性的,病人常常拿岀一大堆各级医院的病历、检查报告,绝大多数正常或虽有异常但与症状无明显关系;三是乱,混乱、杂乱。症状和病情没有指向一种甚至一个脏器系统疾病。此外,症状时轻时重,反反复复;患者辗转求医,疑虑恐癌。也是该病的常见特点。

从中医角度认识,症状繁杂、轻重反复,难以归属诊断为传统哪一种具体的病症。证候则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脏腑、气血、阴阳混杂、错乱且变化不定,常常只能以凭舌脉定基本或主要证。

笔者治疗此病的体会是以“调治”为核心,兼顾寒热、虚寒、脏腑、气血阴阳,小剂量、长疗程调理治疗;中药辨治与心理疏导相结合调治。中药处方仿百合地黄汤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、越鞠丸、定志丸、交泰丸等方意组成,常用自拟安神定志方(百合、生地、党参、白术、郁金、黄连、法夏、茯苓、煅牡蛎、花龙骨、肉桂、枣仁、合欢皮、香附、丹参、陈皮、炙甘草),酌情辨证、对症调整药物剂量和增减药味。

此类患者发病常因性格疑虑多变,加之家庭关系不和、工作压力大、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尤其是恐病恐癌等所致,医生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,并且注意语言分寸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,有时劝说融入家庭、社会,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包括娱乐锻炼,转移注意力。